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新基建”到底“新”在何处?更加注重统一与融合

2020-05-29 14:50:22 来源:新华社

如果列举2020年中国经济的“热词”,频频被刷屏的“新基建”一定位列其中。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其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

那么,“新基建”到底“新”在何处?

“新基建”是要干啥?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让人对“新基建”有了更多期待。

那么问题来了,“新基建”到底是要干啥?

提起基础设施建设,大家都知道它既体现出民生导向,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而“新基建”,实际上也是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展,不是简单的抛弃传统基础建设而“另起炉灶”。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路管网,到改革开放后遍布全国的国道建设,之后的高铁以及4G网络。每当开启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大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一波经济的快速增长。

“新”“旧”之间,是寻求发展动能的转变。

为什么要推“新基建”?可以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找答案。报告把“新基建”等建设,放在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方略举措地位来看待。

从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看,在特殊背景下,通过发起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消费是必然之举。

从社会发展的多元诉求分析,数字经济已成为释放新动能最重要的途径。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新业态“逆势”上扬也表明了经济发展对数字基础的迫切需求。

通过加大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转化为发展力,就将产生一石多鸟之效,在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上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新一轮信息技术正加速全球竞争力版图的重塑,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4G宽带网络,5G基站超过20万个,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可以说,此时此刻布局“新基建”立足当下是应对挑战的突破口,着眼未来也是变局中的关键之举。

“不是应急之策,但有应急之效,着眼长期增长,更具长久之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这样概括。

“新基建”能带来啥?

“新基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刘多用这样一组数据列举“新基建”对投资的拉动:“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

从需求侧拉动大规模投资,也从供给端赋能生产、消费、社会治理等多领域,“新基建”以投资为手段,更以效率为关键词。

“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细水长流。”与短期内拉动增长相比,我们更应看重“新基建”对涵养创新的意义。

5G带动信息消费和产业互联;数据中心推动算力提升孵化诸多创新;让“漫步在云端”的新技术更快落地应用,让“孕育于数字”的新需求得到更大程度释放,让创新创业创造更加活跃……通过激发创新来推动效率变革,“新基建”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义。

目前看,“新基建”也许从建设规模难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比肩,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释放的能量将不可小觑。

中国信通院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至2025年我国5G商用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

“新基建”的“新”路咋走?

把“新基建”变成新机遇,关键在用。

如何用好“新基建”?怎样释放新动能?“新基建”如何走好“新”路?

“‘新基建’要避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问题,包括需求不足带来的过剩、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脱节等等。”不少代表委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这一切的根本在因地制宜。

对于5G、大数据平台这些相对成熟的设施,各地可以创造条件大力推广;对于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还处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应蜂拥而上,避免重复建设对地方财政带来的负担。

代表委员认为,根据实际出发、考虑市场需求规划、依托财力和债务情况去推进,是三个根本原则。

地域也许有阻隔,但数据却是流动的。“新基建”在建中用,要更加注重统一与融合。

可以分门别类推进,但必须有全局统筹,可以分地区设置,但必须强化数据互通、标准体系和发展路线的统一。不能把“高速路”变成了“隔离带”,或有技术无场景,让“新基建”成为“新景观”。这便会成为一种浪费和低效。

“新基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有科学务实的发展规划,不断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要用好市场的力量,探索投融资机制创新,充分释放市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新基建”大潮中的弄潮儿和生力军。(记者张辛欣、张千千、杰文津、温竞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