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獐子岛扇贝有没有受灾?不是不发展海洋而要是要更强化海洋

2020-05-07 10:12:34 来源:证券日报

“喜忧参半的2019年已经过去了,但这一年留给獐子岛人的教训,却值得铭记于心。”4月30日,獐子岛披露2019年年报,公司董事长吴厚刚在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如此表示。2019年秋,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再次发生大规模死亡事件,受此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再次出现较大额度亏损,全年亏损3.92亿元。

重要养殖品种虾夷扇贝短时间内接连三次大规模死亡,獐子岛也被一些投资者戏称为“故事大王”。特别是2019年秋季抽测再次发现扇贝受灾后,市场质疑声音不断,纷纷调侃“扇贝跑了”上演第三季。扇贝到底受没受灾?公司的监测预警系统为什么没防住灾情?接连受灾后海水养殖还要不要做下去?《证券日报》记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

对于海水养殖中的监测预警,大连海洋大学苏延明教授近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肯定还是手段越多越好。”

到底受没受灾?

扇贝到底有没有受灾?《证券日报》记者从大连市政府相关部门得到的消息是,受灾的不止獐子岛一家,其他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灾情。

灾情蔓延时,在现场走访多处养殖海域后,2019年11月16日,《证券日报》记者被准许随同大连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专家组,对长海周边海域底播虾夷扇贝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当天的日程安排是上午现场调查,下午开会研讨。在抽测调查现场,除了《证券日报》记者和专家组所在的由长海县协调的辽长公安1号船,还有獐子岛协助安排的一艘采捕船和一艘载有多家媒体记者的科研船。当天共抽测三个点位,包括专家组和科研船上的记者选定,三个点位抽查情况显示,受灾情况都很严重。

在专家组所在的辽长公安1号船后甲板上,《证券日报》记者看到,当日采捕上来的扇贝,死亡比例依旧很高,大部分都是空壳,每箱能挑出的活贝并不多。

“这一看就是新死的扇贝,如果死的时间长了,壳里的颜色就变了。你看大部分都是刚死的,壳都是亮亮的,雪白雪白的。”一位水产行业专家一边翻捡着扇贝,一边说道。

除了死掉的空贝,活着的扇贝情况似乎也并不好。《证券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即便是活着的,贝壳里也大都灌满了泥沙。一些闭得很紧,需点力气才能撬开的贝壳,里面也是如此。而正常捞上来的活贝,里面很少会有大量泥沙的情形。

“扇贝濒死前的状态就是这样,闭壳肌收缩无力,外套膜萎缩。”有专注贝类研究的研究员扒开一个尚且存活扇贝的贝壳表示,“所有贝类临死前都是这个状态,这些活贝的状态并不好。”

当天下午,《证券日报》记者随专家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人员来到大长山岛,在长海县政府五楼大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听取长海相关扇贝养殖企业情况汇报,并由专家对扇贝死亡情况进行探讨研判。会上,包括獐子岛在内4家企业反映的情况显示,此次受灾波及长海县大部分海域,部分企业损失情况较重。

“从2014年一直到现在,经常出现大批量死亡现象。”长海县某小型水产公司负责人在介绍情况时表示,公司养殖面积相对较小,2014年后,公司在2015年、2016年大概播了九千余万枚苗种,正常2017年、2018年进入收获期,但实际生产中,亩产只有2公斤至3公斤左右,较过去正常时40余公斤的亩产相差甚远。

“我们公司比较小,没有各种监测和统计数据,但就公司从播苗到最后采收来看,基本上可以说是绝收。”该负责人在座谈会上如此表示。

但也有公司是部分区域出现灾情。

“2016年-2017年公司底播扇贝分地区出现过大面积死亡。2017年、2018年播苗的规模都不少,接近100万亩。”长海县另一家水产养殖企业负责人在介绍情况时表示,“(2019年)10月底和11月初,普查时还没有发现异常,前四五天(11月16日的前四五天),再普查的时候,分区域发现死亡情况,有的地区死亡率在50%以上,有十几万亩死亡率在20%-30%,接近40%,其他区域还比较稳定。”

还有一家水产养殖企业当时的抽测情况是部分受灾,据该公司一位副经理介绍,(会议召开的)前些日子曾对2017年至2018年播苗情况进行盘点,盘点的20个点位中,有8个点死亡率达到30%。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在2019年11月份传出扇贝受灾消息后,有金融机构离开獐子岛抽测现场,曾第一时间对其他贷款客户启动摸底调查。该机构对某养殖企业五十余万亩底播海域的抽测结果显示,该公司底播虾夷扇贝死亡情况也很重,死亡率高的区域接近80%。

在更高层面,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局后来还曾组织专家组于2019年11月27日—30日在辽宁大连开展调研,并于2019年12月11日进一步组织召开贝类产业发展专家研讨会。该调研组实地抽样扇贝死亡率与2019年11月16日大连市相关政府部门组织专家抽样得到的死亡率结果相近。调研组还注意到三个现象。一是调研期间,不断有大量死亡扇贝空壳被打捞出水,表明确实向海中投放了大量的贝苗;二是死亡的扇贝个体普遍较大,多数为2龄以上扇贝,表明大多数扇贝苗种在投放到海底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生长良好;三是许多扇贝死亡个体或者存留部分软体部完整,或者壳连接肌依然存在,或者闭合肌仍然有力,表明这些个体为近期死亡。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的受灾问题,大连市政府相关部门一位内部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小的企业和养殖户本身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就很难,所以在受灾的时候并不会对外讲,怕消息走漏后银行抽贷。”

监测预警为何未避免死亡?

在2014年初次大规模受灾后,獐子岛就加大对养殖水域监测投入力度。在2019年11月16日下午的座谈会上,獐子岛也是唯一能够提供详尽的水文、气候、底质等生态数据的企业,但据公司监测整理到的数据,2019年似乎并没有特别异常。

据獐子岛一位技术员在会上所做的汇报,2019年1月份-10月份平均气温较2018年高1摄氏度,但较2017年同期低0.33摄氏度。降水量则与历史同期和2017年差异不大。水温方面,表层水温与2018年基本持平,较2017年低约0.5摄氏度。高温天数较2018年和2017年都要少一些。

2019年每三个月提取一次的潜标底层水温数据显示,南部区域 ,7月份-8月份较历史同期低约1.3摄氏度,9月份较同期高0.8摄氏度,10月份与往年基本持平。水温变化稳定,10分钟波动最大值小于2摄氏度。东北部区域,7月份-8月份也较同期低1.3摄氏度,9月份、10月份与同期持平,10分钟波动最大值小于1摄氏度。

2019年7月份,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研究室、獐子岛综合试验站在獐子岛贝类资源养护事业部配合下曾两次开展高温期应急性调查。拖网采捕的底播虾夷扇贝,提取到的潜标数据,以及测定的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和虾夷扇贝糖原数据,均显示当时的生态环境和虾夷扇贝存活状态是正常的。

饵料丰度方面,据上述技术员介绍,2019年的2月份-3月份较往年同期略低,4月份-9月份显著高于同期,10月份与2018年基本持平,1月份-10月份平均较历史同期要高约60%。各项数据显示,2019年的气候、水文等指标并未出现明显异常。

獐子岛在公告中强调,海洋生物的增殖和养殖无法及时做到对于生物死亡的预警提醒,亦无法有效实现避免死亡结果的发生。

同时,公司表示,目前国际、国内尚未有对生态指标、生物指标进行关联评价标准的研究。

扇贝死因是什么?

在2019年11月16日下午的专家座谈会上,一家养殖企业负责人在汇报情况时,就其公司十几年养殖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在多次采捕过的区域,一般就会出现严重死亡的情况,拉网采捕的次数越多,情况也会越严重。一家大型水产公司负责人表示,扇贝死亡情况每年都有,也有部分海域是好的。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死亡,可能有海流变化 、海洋气候变化等方面因素,确实说不明白。

獐子岛负责汇报情况的技术人员当时表示,对于扇贝的死因,公司技术部门初步认为,竞争性品种扩张、养殖规模过大、苗种应激、养殖模式单一、缺乏对环境突变的预防机制、病原感染都有可能成为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但具体是哪方面因素引发的,尚不能判定。

在座谈会上,中国海洋大学慕永通教授表示,实际出海考察情况显示,几家企业陈述客观属实。对于此次受灾,要把整个北黄海都放进关注的范围,对扇贝死亡原因的求证过程要严谨,不能简单地轻易下结论。如对底质的变化就不能仅关注物理形态的变化和简单的水质数据,饵料方面不仅要关注数量,也要关注其对于扇贝的“适口性”。

参与调研的王崇明教授,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病害领域的专家,他认为竞争性品种的大幅扩张,对扇贝底播养殖,或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据《中国渔业年鉴》数据,2018年我国贝类总产量是1400万吨,其中增长幅度较大主要是蛤和牡蛎,其中牡蛎的滤食率比较高,是扇贝的竞争性品种。”王崇明教授当时在会上表示,已知的两种病毒中,牡蛎疱疹病毒宿主比较宽泛,对贝类危害也较大。在其对牡蛎的监测中,牡蛎疱疹病毒呈现不好的趋势,2019年首次检测到该病毒,南方某省的牡蛎2019年也发现了这种病毒,包括牡蛎等品种在内的滤食性贝类在北黄海的快速扩张,或对养殖产业带来风险。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梁玉波博士每个月都会对相关海区进行监测,积累了丰富历史数据。其分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黄海海域和渤海海域正呈现严重的酸化问题,带来的就是海藻小型化、有毒化,甲藻越来越多,适合扇贝进食的硅藻却越来越少。此外,陆源大量氮源排往海里,引发海水氮磷比严重失衡,已从原来的1:16变成现在的1:40左右,对扇贝所需滤食的浮游生物影响也非常大。座谈会上,梁玉波博士分析,环境因素或是扇贝受灾死亡的一个诱因。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院的于佐安研究员从饵料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据其研究得到的结论,浮筏扇贝与底播扇贝的饵料结构并不一样,浮筏扇贝以硅藻为主,底播扇贝以底栖藻和底栖碎屑为主。据其监测到的大连周边海域数据,饵料丰度方面往年是2月份-3月份高,5月份-6月份低,低的时候在每升1万到2万个左右。2019年的情况是2月份-3月份与往年持平或略低,5月份后大幅升高,高的时候每升海水20万个至30万个,这个数值应得到关注。

一份综合调研结论认为,底播虾夷扇贝大量死亡,是海水温度变化、海域贝类养殖规模及密度过大、饵料生物缺乏、扇贝苗种退化、海底生态环境破坏、病害滋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海水养殖还要不要做?

接连几次受灾,为进一步控制风险,近年来,獐子岛制定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瘦身放海”。“瘦身”就是处置一部分非核心资产,“放海”就是进一步压缩底播虾夷扇贝规模。

为进一步关闭海上敞口风险,2019年12月13日,獐子岛第七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放弃部分海域的议案》,同意放弃海况相对复杂的海域约150万亩。

根据公司的规划,自2020年开始,以优化适合本地生态系统条件的虾夷扇贝新技术、新良种、新模式,每年中试虾夷扇贝约10万亩,基本关闭底播虾夷扇贝增养殖风险。

“海水养殖是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的重要部分,全球范围内都在加强对海洋的探索,我们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海洋开发是獐子岛六十余年的发展根基,我们一定要守住。”对于缩减养殖面积,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近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獐子岛所有的海洋开发项目中,目前只有扇贝一个品种出现意外,鲍鱼、海参、海螺、海胆、牡蛎等品种发展的都很好。目前针对扇贝受灾所进行的调整,只是品种结构上的调整,海水养殖仍是公司的核心主业之一。公司并不是不发展海洋,而要是要更强化海洋。”

对于公司推进的资产处置瘦身计划,吴厚刚表示是为了进一步聚集主业。

“公司前些年效益比较好的时候,平台和业务涉猎较广,目前处置了一些资产,有些效益现在看起来还不错,主要还是为了进一步改善机制。”吴厚刚讲到,“通过进一步聚集主业,建立示范区,寻求进一步的标准提升,通过资源保护、科技创新,来让公司变得更‘健壮’。”

记者从獐子岛了解到,公司计划保留相对优质的海域约85万亩,其中55万亩用于海参、海螺、鲍鱼、海胆、牡蛎、藻类、鱼类等资源养护和养殖,30万亩用于抗逆性虾夷扇贝和大西洋深水扇贝等优良品种的底播增养殖中试和探索。

“准备保留的这85万亩是传统的优势产区,都在獐子岛四个岛的近海,我们放弃了风险相对较大的远海等外围海域,核心资源区并没有放。”吴厚刚补充道。(记者 李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