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蓝思科技抛“巨无霸”定增 豪赌5G市场引发支持与反对方争辩激烈

2020-04-13 11:43:05 来源:证券日报

4月10日晚,蓝思科技抛出一份150亿元定增方案引发资本市场热议,“布局5G说”和“黑心圈钱说”两大阵营对垒激辩,话题热度引爆各大股吧、论坛。

《证券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蓝思科技董秘钟臻卓,他表示:“公司的定增方案是有切实市场需求支撑的,募投项目也已经先期以自有资金投入,为的就是抢抓5G这波历史发展机遇。”

钟臻卓再三强调:“定增方案融资总额不超过150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公司会根据项目资金需求以及市场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多点布局抢跑5G“新基建”

资料显示,蓝思科技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高端视窗触控防护玻璃面板、触控模组及视窗触控防护新材料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主要客户为苹果、华为、三星、OPPO、VIVO等消费类电子头部企业。

近年来,蓝思科技一方面持续巩固在智能手机防护屏的绝对领先优势;另一方面积极整合垂直产业链,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长期积累的技术、工艺、客户、产能规模以及管理效率等优势,持续拓宽终端应用跑道。

据了解,公司主要产品——玻璃、蓝宝石、陶瓷等材质的外观防护零部件及组件,已经广泛应用于中高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视窗及外观防护领域。

除了苹果、华为等合作多年的明星客户外,近两年蓝思科技的客户名单里再添一位大咖。据钟臻卓介绍,公司已成为特斯拉全球一级核心供应商,向特斯拉中国上海、美国等工厂供货超过一年,并在多款畅销车型的汽车电子整部件开展技术创新、工艺研究和批量生产合作。

“目前5G通信技术在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逐渐开启了大规模的商用落地,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等市场即将出现一轮新周期的升级换代需求,5G设备的更新换代必然导致市场对相关部件的需求大幅增长。”钟臻卓表示。

在此背景下,蓝思科技150亿元定增方案应运而生,其募投项目布局5G抢跑“新基建”的雄心也跃然纸上。

蓝思科技定增预案显示,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13亿股,募集资金预计不超过150亿元,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长沙(二)园智能穿戴和触控功能面板建设项目、长沙(二)园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建设项目、长沙(二)园3D触控功能面板和生产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淡季不淡订单充足

一季度通常是消费电子领域的淡季,然而蓝思科技却交出了一份淡季不淡的超预期成绩单。

4月7日,蓝思科技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79亿元至8.84亿元,而上年同期是亏损9697万元。

钟臻卓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领域头部品牌的中高端产品资源加速向公司大幅集中,公司各主要产品的订单充足、需求旺盛。

事实上,由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互相印证,机构对于蓝思科技业绩走势的预判已经基本确立。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根据消费电子产业链调研,公司二季度产能订单能见度较佳,主要来源于一季度供应链供给整体受限背景下补单需求及后续新品预建库存。公司一季度较好的开工情况利于保障二季度及后续拉货,叠加去年二季度基数不高,二季度持续同比高增长可期。

钟臻卓表示,淡季不淡或将成为蓝思科技的常态。“公司在消费电子垂直领域多点布局,一方面是为了抢抓5G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公司的业绩韧性,进一步平滑季节波动带来的影响。”

支持与反对方争辩激烈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自蓝思科技抛出150亿元“巨无霸”定增方案以来,支持方和反对方激烈争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此方案的多空博弈。

支持方认为,随着5G商用持续推进以及换机潮的到来,蓝思科技后续业绩增量空间巨大,定增是为了扩大产能和巩固领先优势,提前布局有利于公司在5G商用潮中抢得先机。

反对方则表示,目前受全球疫情冲击影响,苹果产业链以及特斯拉产业链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盲目扩张会导致固定资产激增,一旦业绩无法充分释放,则难以冲抵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

“公司的产能扩张是基于市场情况,经过跟客户反复沟通确认实施的。”钟臻卓表示,事实上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风险抵御能力远比市场预期的要强。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一季度手机产业链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较大分化。苹果产业链港交所上市公司瑞声科技预计一季度股东应占综合溢利同比下跌85%-90%。不过,A股相关上市公司蓝思科技、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均传来一季度预增捷报。

另一方面,特斯拉产业链上的宁德时代一季度预计净利同比下降20%-30%。公司称,一季度受到疫情影响和市场影响,新能源汽车装机量大幅下降,导致公司动力电池销售收入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比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A股直接以项目融资定增超百亿元获得证监会通过的仅有泛海控股和三六零,不过截至目前上述两家的定增方案仍未实质落地。(记者何文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