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研究生被骗311万 承认被骗却不愿报案

2019-12-18 08:59:34 来源:映象网

近日,苏州一女子遭遇电信诈骗,给对方转账78笔,被骗311万。民警多次电话以及上门,女子坚称没有接到诈骗电话,甚至对民警三番四次“打扰”感到不满。最后民警找到她单位,该女子终于承认被骗,但是不愿报案。

单位领导急了:“你这研究生研究的什么东西!”该女子的丈夫对此事毫不知情,赶来后为了安抚她,并未多加责怪,表示人没事就行,以后努力挣钱,先把房子抵押了贷款给同事还钱。

最终,女子同意报警,经查被骗311万余元。

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最后再送大家一份“防范电信诈骗”帖,快收藏好

1、QQ冒充好友诈骗。

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QQ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熟悉对方情况后,冒充该QQ账号主人对其QQ好友以“患重病、出车祸”“急需用钱”等紧急事情为由实施诈骗。

2、微信冒充公司老总诈骗财务人员。

犯罪分子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公司内部人员架构情况,复制公司老总微信昵称和头像图片,伪装成公司老总添加财务人员微信实施诈骗。

3、微信伪装身份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微信“附近的人”查看周围朋友情况,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加为好友骗取感情和信任后,随即以资金紧张、家人有难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

4、微信发布虚假爱心传递诈骗。

犯罪分子将虚构的寻人、扶困帖子以“爱心传递”方式发布在朋友圈里,引起善良网民转发,实则帖内所留联系方式绝大多数为外地号码,打过去不是吸费电话就是电信诈骗。

5、虚构车祸诈骗。

犯罪分子虚构受害人亲属或朋友遭遇车祸,需要紧急处理交通事故为由,要求对方立即转账。当事人因情况紧急便按照嫌疑人指示将钱款打入指定账户。

6、娱乐节目中奖诈骗。

犯罪分子以“我要上春晚”、“非常6+1”、“中国好声音”等热播节目组的名义向受害人手机群发短消息,称其已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后以需交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连环诈骗,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7、冒充公检法电话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等犯罪为由,要求将其资金转入国家账户配合调查。

8、电话欠费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通信运营企业工作人员,向事主拨打电话或直接播放电脑语音,以其电话欠费为由,要求将欠费资金转到指定账户。

9、退款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淘宝等公司客服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谎称受害人拍下的货品缺货,需要退款,要求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10、低价购物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发布二手车、二手电脑、海关没收的物品等转让信息,一旦事主与其联系,即以“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11、办理信用卡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报纸、邮件等刊登可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的广告,一旦事主与其联系,犯罪分子则以“手续费”、“中介费”、“保证金”等虚假理由要求事主连续转款。

12、医保、社保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社保、医保中心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医保、社保出现异常,可能被他人冒用、透支,涉嫌洗钱、制贩毒等犯罪,之后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公正调查,便于核查为由,诱骗受害人向所谓的“安全账户”汇款实施诈骗。

13、补助、救助、助学金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民政、残联等单位工作人员,向残疾人员、困难群众、学生家长打电话、发短信,谎称可以领取补助金、救助金、助学金,要其提供银行卡号,然后以资金到帐查询为由,指令其在自动取款机上进入英文界面操作,将钱转走。

14、引诱汇款诈骗。

犯罪分子以群发短信的方式直接要求对方向某个银行帐户汇入存款,由于事主正准备汇款,因此收到此类汇款诈骗信息后,往往未经仔细核实,即把钱款打入骗子账户。

15、贷款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称其可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贷款,月息低,无需担保。一旦事主信以为真,对方即以预付利息、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16、“猜猜我是谁”诈骗。

犯罪分子获取受害者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打电话给受害者,让其“猜猜我是谁”,随后根据受害者所述冒充熟人身份,并声称要来看望受害者。随后,编造其被“治安拘留”、“交通肇事”等理由,向受害者借钱,一些受害人没有仔细核实就把钱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卡内。

17、高薪招聘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士为幌子,要求事主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以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18、钓鱼网站诈骗。

犯罪分子以银行网银升级为由,要求事主登陆假冒银行的钓鱼网站,进而获取事主银行账户、网银密码及手机交易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19、兑换积分诈骗。

犯罪分子拨打电话谎称受害人手机积分可以兑换智能手机,如果受害人同意兑换,对方就以补足差价等理由要求先汇款到指定帐户;或者发短信提醒受害人信用卡积分可以兑换现金等,如果受害人按照提供的网址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后,银行账户的资金即被转走。

20、二维码诈骗。

犯罪分子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如何提高自身防范意识防止掉入陷阱?建议大家做到“六不要”

1.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电话、短信;

2.不要随意将个人信息透露给他人;

3.不要贪小便宜,受骗子蛊惑;

4.不要轻易转账给他人,若有亲戚朋友要求转账,一定要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及账户;

5.不要轻信转接电话,尤其是以“000”开头的网络国际电话;

6.遭遇电信诈骗,不要闷不做声,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请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