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教练、美妆博主月薪轻松过万 新业态“加速”崛起
2019-04-03 13:33:0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当前,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正加速推动高校教育机制,及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转变。
4月1日,安徽省教育厅发布消息称,2019年安徽全省33所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新获批76个本科专业,其中安徽工程大学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该专业属于全国范围内首次开设的目录外新专业,2019年仅有8个省份的高校获批。
同样,为适应新兴产业的崛起,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方面也更加具有灵活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如今高校毕业生也不再一味地向往薪资水平高、福利待遇好的“格子间”白领,近年来健身教练、电竞选手、美妆博主,甚至是直播达人等职业薪资“轻松过万”,快速发展并兴起,为毕业生就业多样性提供了各种可能。
在此基础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高校毕业生选择传统意义上就业“香饽饽”的国企与外资的比例也开始下降,更多的毕业生开始注重更加符合自身个性化发展的中小微企业就业。
受访专家表示,随着高校教育机制体制适应新经济产业的发展调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开始逐步发生转变,这是我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新经济产业快速崛起,创造出一批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发展,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样的符合个性化发展的就业机会。
灵活就业成了新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就在2019届834万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鏖战之际,多数高校公布了2018年的毕业生就业新去向,其中灵活就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新选择。
所谓灵活就业,又称为非正规就业,一般指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就业形式。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三所学校的灵活就业率分别达到了28.6%、14.7%和47.5%。
为何高校的灵活就业率开始提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全国范围内,抛开部分高校为满足就业率所进行的“潜规则”设定,目前更是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对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并不买账,当前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灵活的择业想法。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解读称,近年来出现的一个趋势是越好的大学灵活就业越多,集中体现企业反映很多顶尖高校的招聘会的实际效果普遍都不好,体现在学生的应聘积极性越来越低。
以2018年11月15日,在上海松江和浦东两地同时举行的七校毕业生联合招聘会为例,其中不乏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占比达到了近3成,提供超过了5万余位的工作岗位,覆盖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物流和金融等领域。
但出乎意料的是,据媒体报道,招聘会提供的岗位数量却远远超过了应聘的学生人数。在上海市高校最为集中的松江大学城举行的现场招聘会,现场前来应聘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仅有五六千人。
上海电机学院原学生工作处教师吴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以“95后”为主力军的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体现出更加注重自主选择、个性发展与自我发展的特征。传统朝九晚五较为“死板”的就业形态对新生代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减弱,他们更加喜欢工作地点、工作时间更加自由的就业方式。
在此背景下,记者同时也注意到,选择进入大企业、大单位“签约就业”的毕业生,虽然仍是主流,但伴随新兴经济产业的快速崛起,由此诞生的新型职业也正在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新选择。
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法语系杨同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网络平台感受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在从事主播、博主与健身教练等新兴职业。从整体上看,虽然身边的大部分同学仍会优先考虑较为传统的白领职业,但在择业观念上开始变得更加开放与多元化。
“例如很多东北的同学会选择做主播赚外快,还有些同学会毕业去做公众号写手。”杨同学告诉记者,如今很多应届生的择业方向会不断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往往这些新兴职业身后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等要素,这也是一部分年轻人所看重的个人发展需求。
就业观念加速转变
事实上,灵活就业观念的转变不仅体现在职业选择上,还一定程度体现在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属性的变化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毕业生选择涉及灵活就业的用人单位和工作行业越发明显。仅以上海2018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民营企业就业。
根据《上海市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2018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达到了88.6%,近年来这一比重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发展趋势;从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吸纳的2018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最多,占比约26.9%,这一比例较2017年更是上升了3.8个百分点。
诚然,这一现象与近年来以民营经济为依托,服务业相对集中的新兴产业所需的人才需求现实密切相关。
仅以健身教练行业为例,据三体云动独家发布的《2018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健身总人口达到了4327万人,健身俱乐部达到了46050家,其中上海和北京健身房区域分布上更是高度集中,上海工作室规模达到3556家,北京为3121家。
与此同时,健身教练更是灵活就业岗位中的“年轻高收入群体”。统计数据显示,健身教练的月均收入集中在10000-15000元之间,二线以下城市则集中在5000至10000元,而主流城市普遍则在10000至30000元之间。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李政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越来越多地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的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职业本身发生了变化,伴随产业转型升级,一些较为传统的职业慢慢退出实际,一些新兴的职业逐渐开始吸纳就业群体;二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产业成为众多新兴职业的发展趋势,影响并改变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卢常乐
相关阅读
- (2020-10-09)双节假期日均发送旅客6211.5万人次
- (2020-10-09)“一票难求”重现 旅游市场加快恢复
- (2020-09-27)中国自贸试验区在4个直辖市均有“落子”
- (2020-09-27)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 8月末跌破10万亿元
- (2020-09-25)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个月同比增速超15%
- (2020-09-25)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将稳步提升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