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私募产品预期收益率高达17% 可靠吗?

2019-02-11 09:36:08 来源: 证券日报

眼下,理财正成为春节期间亲友聊天中的热门话题。而在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丰富了人们选择的同时,也要注意“乱花渐欲迷人眼”,尤其是在碰到高收益产品时多留个心眼。

私募产品预期收益率高达17%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一些高收益的私募产品会面向中老年人发售,但是或许并未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和评估。

春节期间,本报记者的某位长辈(年龄60岁左右)相中了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近17%的理财产品,仅从收益上判断,记者认为这样的项目可能有很大风险,于是与长辈一起对项目进行了简单的调研。该产品投资起点为百万元,需要占去亲属个人积蓄中的很大一部分。

据《证券日报》记者看到的该理财产品的合同显示,该理财产品为有限合伙企业股权转让类产品:企业A将持有的某有限合伙企业的财产份额,按照每0.5%份额100万元的对价进行转让,投资人受让份额后,资金将用于投资某商业地产项目,投资100万元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近17%。

本报记者了解到,之所以这位长辈相中了这一项目,主要因为:预期收益相对诱人;介绍该项目的经理已与其熟识多年,此前介绍的项目均按期兑付了本息;据项目经理表示,该项目名额非常有限仅50份,因为亲戚是“老客户”才私下优先介绍。但是据介绍,该项目在投资前,并无需填写风险评估调查问卷。记者也未在产品推介资料中看到类似于银行理财产品风险评级的风险提示内容。

在春节期间,《证券日报》记者与长辈简单调研了该项目:该商业地产对接商贸物流产业,在现场记者发现,商铺的出租率较高,初步统计超过80%,但受春节返乡影响,绝大多数商铺都关门。据长辈描述,平日里这里“人气很旺”。从网上查到该商业地产项目为当地政府的重点扶持项目。由于中基协网站服务器维护,记者未查到相关方是否为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仅凭以上的简单调研,记者也无法判断项目的风险水平。但如果按照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来看的话,该项目预期风险可能比大多数银行理财要高。目前,在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时,须填写风险评估问卷,金融机构根据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推荐相应的产品,作为对投资人的保护措施之一。但从上述项目看来,在一些非金融机构推介的项目中,这些措施并不完善。

理财产品销售应“了解产品和客户”

《证券日报》记者询问了多位身边长辈,他们普遍认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普遍不到5%的收益较低,对于收益较高的产品,若他们感觉“靠谱”的话,会愿意进行投资。如购买高于银行理财收益率的产品、P2P等。相对于年轻人,这些工作几十年的长辈储蓄相对丰厚,如果遭遇误导销售的话,出现风险后受到的影响也普遍较大。

为了防止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乱象,央行等去年发布的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发行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坚持“了解产品”和“了解客户”的经营理念,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向投资者销售与其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产品。禁止欺诈或者误导投资者购买与其风险承担能力不匹配的资产管理产品。■本报记者徐天晓

<